FACTAOLISM 浮語

FACTAOLISM 浮語

  • 浮語
  • 巨人之手:當愛變成無意的傷害

    June 7, 2025
    Uncategorized

    在一片靜謐的山谷裡,住著一位溫柔的巨人。他深愛著山谷中的小精靈們,總是用他自認為輕柔的手掌撫摸他們、餵養他們、為他們擋風遮雨。他真心相信,自己是一位溫柔的守護者。 但他不知道,他的「輕柔」,對小精靈來說仍然是難以承受的重量。他的每一個動作,都可能是壓迫。他的每一句話,都可能是刺痛。許多小精靈被嚇壞、受傷,甚至離開了山谷,而巨人始終不解:「我明明只是想愛他們。」 這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。它是真實人際互動中,一種常見但難以被覺察的模式:無意的傷害,源自無法覺察的自我中心。 理論觀點:從「主觀意圖」到「客觀感受」的落差 心理學家馬歇爾·盧森堡(Marshall Rosenberg)在非暴力溝通理論中強調,「意圖」和「影響」之間經常存在落差。人們常用自己的出發點來衡量言行,例如:「我是為你好」、「我這麼做是因為愛你」,但忽略了接收者的主觀感受。 這種落差在親密關係中尤其常見。施予者出於關愛動機行動,卻因無法感知對方的承受程度,而持續重複造成傷害。這類行為可對應至以下心理學模式: 情緒失調型依附(Disorganized Attachment):個體在關係中既渴望連結又無法信任,因此容易以控制、強勢或批判性行為來維繫親密感。 低自我察覺(Low Self-awareness):無法從對方視角反觀自己的言行,長期處於「我已經很盡力了」的框架中。 強化的自我敘事:將自己視為「溫柔」、「犧牲」、「付出者」,排除其他詮釋與回饋,形成「我是對的」的自我封閉結構。 改善之道:從「溫柔的巨人」走向真正的理解者 要打破這樣的循環,需要的不只是「更用力地去愛」,而是學習「更清楚地去看、去聽」。以下是具體的三個步驟: 1. 培養「同理反饋」的能力 學會問:「我這樣說/這樣做,讓你感覺怎麼樣?」 並且不為對方的感受辯解,只單純聆聽與接納。例如,當對方說「你這樣讓我很有壓力」,不要回應「我只是想幫你」,而是說:「我聽見你感受到壓力,我想理解是哪一個部分造成的。」 2. 停止預設出發點是合理的 再美好的意圖,如果忽略了對方的感受與需求,都可能變成壓迫。 練習問自己:「我這個舉動,是對方需要的嗎?還是我希望他接受的?」這個區別,是愛裡的尊重與自由。 3. 接受彼此不同的尺度與承受力 巨人與小精靈之間的差異,不只在於體型,更在於感受的敏感度與語言的理解方式。同樣一句話,有人會覺得關心,有人卻覺得指責。要改善關係,必須先承認差異是真實存在的,並學會為差異讓路,而不是以愛之名否認它。 結語:愛,不應該成為一種重量 巨人若真心想守護精靈,就不能只依靠他自認的溫柔,而要學會調整、放下、甚至是改變自己習慣的方式。真正的溫柔,不是施予的強度,而是感知的深度。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個覺醒的巨人—— 知道自己的手雖大,但心可以更細膩。 知道愛的方式,必須從對方的感受開始學起。

  • Far far away

    June 6, 2025
    Uncategorized

    有些話,浮於心間,不成聲,不成章。有些念,來不及說,便隨氣而散。 浮語,記下這些瞬逝的語氣。不為解釋,不為結論,只為「記得自己當時的看法」。 Fact Tao-lism —— 觀事,觀己,觀未成言之語。

FACTAOLISM 浮語

FACTAOLISM 浮語
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  • X